临海90后海归给中国“橘乡”插上数字化翅膀
一筐筐经过清洗的橘子被搬运到数字分选线的输送带上,自动滚入“外观视觉检测系统”,路过这里,每个橘子都要被拍上33张照片;随后,又会进入“内部品质检测系统”,这个系统相当于给橘子拍了个全身“CT”,通过红外线进入橘子内部的反射光长短,进而准确掌握每个橘子的甜度和酸度,最后根据客户喜好定制销售。
12月初,天刚蒙蒙亮,林东东便走进浙江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的数字分选中心,站在这条全国最大的蜜桔数字分选线前,老练而有序地指挥工人们调试设备,启动作业。很难想象,眼前这个出生于1990年,长相清秀,时髦的“海归”青年竟是一名新型的职业农民。
“2002年至2012年是传统农业时代;2012年至2022年是‘互联网+农业’时代;而2022年开启了‘数字化+农业’时代。”林东东敏锐地意识到不同时代赋予农业的机遇,去年12月,他斥资千万余元,在台州临海涌泉镇建成全国最大的蜜桔数字分选线,迄今已可靠运行满一年.
车间前后,就是涌泉镇连绵的山,和大片绿色的橘树。远眺,延恩寺的飞檐斗拱依稀可见,钟声隐隐穿透晨雾,无声地诉说着中国“橘乡”深厚的历史底蕴。
早在三国时,涌泉农民就开始栽种橘子。明代,日僧智惠来天台山,从台州带去蜜橘播种于鹿儿岛,变异出无核类型,称为“唐蜜柑”。20世纪30年代,涌泉管岙村村民将传播海外达500年之久的蜜橘带回,于是有了“涌泉蜜橘”。
林东东2岁时,母亲林雪芸在家里的两亩地上种起了橘子。一心想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的林雪芸,早出晚归,埋头劳作。橘子红时,商贩上门收购。林东东帮着母亲捡起树上掉落的小果子,“装袋卖给小贩,还能换麦芽糖吃”。橘子是林东东儿时最甜蜜的记忆。年岁渐长,林家承包的橘林越来越大,日子愈来愈富裕。
2009年,林东东到英国求学,发现超市里的橘子都是“论个卖”,价贵;相比之下,家乡的蜜橘却出现卖难、价低等问题,这让他很不是滋味。
2010年,林东东从英国学成归来,决心回涌泉“种”橘子。不料,父母坚决反对,“送你出去,就是不想让你当农民”。林东东很执着,最终说服了家人,开始跟在橘农后面,跑销路,卖橘子。
林东东头脑灵活,性格果敢而有毅力。除了开网店外,他还邀请北京等电商网站的负责人来涌泉试吃蜜橘,一系列“触网”举措多管齐下,回报丰厚。在林东东的带动下,如今的涌泉镇,拥有网店500余家、电商从业人员5000余人,柑橘电商年销售额近4亿元。
“互联网+农业”的电商市场已稳固,新“蓝海”和下一个风口又在哪里?而立之年的林东东,把敏锐的目光又投向了数字化。
“开工!”一声令下,只见蜜桔数字分选线的机械手臂将一筐筐果篮夹起,蜜橘被倒入滚筒输送机,通过这条100多米长的数字分选线,经过光学视觉分选等6个通道,数字分选线可以在不损伤果肉的情况下,对果径、果皮色度、光洁度、酸度等8个指标做出测量判断。最终,每个橘子的糖度、瑕疵、色泽、大小、重量,都能被一一精准测定,“多维数据”实时展现在电脑屏幕上。依靠这些数据,橘子被精准分流到30余个不同级别的分选筐中。这条百米长的数字分选线,每小时可分选橘子3万余斤,比人工选果效率高20倍。